科研心得¶
约 1357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
忙碌之余总结更新一点碎碎念,不定期更新,供自勉。
养成习惯¶
时间过得总是非常快的。忙着做一个课题,可能每天感觉不到有什么进展呢,半年一年就过去了。如果有这种想法,多半是没做好规划,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东闯西撞。
感觉有两个习惯是必须养成的,一是读论文要思考问题与意义:看到题目和摘要,思考这篇文章希望解决什么问题、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、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思路、会遇到哪些普遍与特殊的挑战,以及文章基于哪些假设并且会试图避而不谈的缺陷;二是每天进行总结与归纳,思考一天到底有什么进展,凝练总结成文字或ppt讲稿。每天光看不总结,等于白看!平时对各种问题就要有所准备与思考,不要别人问起的时候就敷衍地给一个回答,没有意义。
早上写todo list,晚上写done list,看看这一天进展如何。是否有没做完的事情,是否有分心做了别的事情,明天如何规划时间……对自己每天、每周、每月能做的事情有清楚的认识,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。
做任何事都要给一个清晰的ddl,督促尽快完成不要拖沓。另一方面是为了限制思考,要集中、快速,不要漫无目的地发散。比如读论文前思考这篇文章需要解决的挑战时,限定在3min之内,超时以后无论是否想到多少都要停下来。也可以有效避免分心。说起分心,看到过一种说法,说专注的人不是不分心,而是会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开小差而能够及时拉回来。
科研写作¶
科研写作需要系统的训练。每天愉快地读、写一小时,长期坚持,叫做“read and write”。
写文章要弄清楚读者都是同专业的人,因此要体现出专业性与科学性、精确性、简洁性、逻辑性。不要等到要交稿了再赶工,要把写作放到日常中,overleaf随手记录要讲的点。
不要担心写的不好而不肯写,总想着落笔就是非常好。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,纠结半天写下的段落到最后连用不用得上都不确定。即便语句很naive,先写个草稿,才知道从哪里着手去改。关于大模型,最好让它去修改润色已经写好的段落,而不要直接生成。实测下来总是绕来绕去,词汇用了一堆但不知所云。
兴趣驱动¶
读论文有时感觉乏味,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好兴趣点在哪里。强迫自己枯燥地从头到尾一行行阅读下去,最终读多少忘多少,事倍功半。类似地,为什么读小说的时候就非常起劲?把读小说的思路转换到读论文上,有没有一些具体的、行之有效的方法?
一是画面想象,在脑海里构建出来具体的场景,甚至视听结合,例如漏洞挖掘,想想浩如烟海的代码块中潜存的bug经历一轮又一轮查杀仍然未能发现;论文设计的整体系统是如何严丝合缝地、轰隆隆地运转。
二是降低门槛,不要将论文视作某种天然产品。给自己心理暗示,这篇论文本身也是别人(活生生的人!)耗费心力写的,并不是高高在上、只可远观的,作者可能和自己一样反复修改文章才写成现在的样子,也经历过许多个不眠的夜晚、熬掉过不少头发,焦虑得不行。所以不必诚惶诚恐地拜读。甚至作者可能用宏大的包装来凑字数、凑创新点,不要被作者带偏了。要有自信,读不懂文章就说明作者写得不好。
如果真的有兴趣,确实能够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的。喜欢一个领域会不自觉地主动去了解,比如有些人就是会关注作者的求学经历、毕业去向、感情经历等等八卦。换个角度想一想,比自己年长的人不会再增长了,能比自己先取得教职的长辈也是只会缩减的集合,小领域的人也并不多,所以去关注一下也无妨。
所谓劳逸结合¶
有的时候确实很累了,可以换换脑子,比如写代码效率低了就看看论文,看论文腻了就写写代码……再不济就体育运动一下,运动完了神经元突触增多了可以继续学习新知识……哈哈。有的时候确实不服不行,身体缺乏锻炼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也没有力气(疑似失去了所有力气与手段)。出去跑个步打个球也花不了多长时间,总比枯坐在实验室里浪费时间要来的好。